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10-16 】

刘玉屏

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

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7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主办、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承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共同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己任,已经成为一个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过去几年中,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和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投身其中,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中国首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已于2012年10月在同济大学召开,在那次会议上,中国第一个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组织——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正式成立。为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师、学者、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决定举办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安排了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展览等多项活动,同时增补了部分理事。会议主要议题:(一)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研究;(二)汉语国际传播国别问题研究;(三)汉语国际传播体制、机制与发展问题研究;(四)汉语教学的本土化问题研究;(五)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六)汉语国际传播的典型个案研究;(七)汉语国际传播的有关标准研究;(八)汉语国际传播的项目评估体系研究;(九)现代教育技术与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十)汉语国际传播史研究。

7月20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马文喜副校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前会长陆俭明教授和副会长赵金铭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教授、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白乐桑教授、美国弗里曼基金会王觉非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韩国首尔外国语大学孟柱亿教授、日本大学吴川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秋武教授、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凌德祥教授、副理事长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院长吴应辉教授以及张博、王建勤、朱瑞平、李泉、卢福波、俞志强、陈东东、朱志平、吴勇毅、孙宜学等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两场主题报告。第一场报告由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张博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朱瑞平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做了《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做了《语言接触与汉语国际传播》的主题发言,法国教育部白乐桑教授做了《汉语传播史的对比反思:以法国和中国为例》的主题发言。第二场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朱志平教授和同济大学孙宜学教授共同主持,美国弗里曼基金会王觉非教授做了《对美国汉语推广的观察与反思》的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吴勇毅教授做了《叙事探究下的CSL教师成长史研究——实践性知识的积累》的主题发言,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院长吴应辉教授做了《汉语成为全球性语言可能性探讨》的主题发言。

20日下午和21日上午,大会进行分会场报告及讨论。共有41篇论文在分会场上进行报告,与会代表围绕报告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1日下午,大会再次安排了两场主题报告。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丁崇明教授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曾毅平教授共同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做了《留学生资源的开发刍议》的主题发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凌德祥教授做了《来华留学教育与京沪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贡献度比较研究》的主题发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贝鲁克学院俞志强教授做了《语言国际传播动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主题发言。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院长潘先军教授和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刘玉屏教授共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做了《汉语教学:国际化、区域化、国别化》的主题发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做了《小议汉语国际教育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的限制》的主题发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秋武教授做了《汉语国际传播: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主导》的主题发言。

在主题报告之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闭幕式上,首先由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刘玉屏教授做大会总结;之后,汉语国际传播分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凌德祥教授致闭幕辞;最后,凌德祥教授宣布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建议增选理事名单,该名单经参会的全体会员表决一致通过。

这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主会场的发言高屋建瓴,分会场的讨论热烈融洽。在各会场主持人的精心组织下,大会报告和讨论进行得热烈、紧凑、务实。每当论文宣读完毕,其他代表或提供佐证,充实内容;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或陈述异议,坦诚辩驳。讨论中,大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反映了代表们一丝不苟、求实求真的严谨学风,也展示了各位学者的学识、智慧与创见。

总体来看,这次大会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代表的广泛性和国际化

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有128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泰国、缅甸、土耳其、越南、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代表中,既有专门从事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一线汉语教师,还有来自出版社、软件公司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相关机构的人士。此外,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2013级69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也旁听了此次大会。

二、主题特色鲜明

这次会议的研讨充分体现了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这一主旨,显现出鲜明的主题特色。会议期间共举行了2场大会报告,8场分会场报告。报告论文54篇,其中大会报告12篇,分会场报告42篇。大会报告的54篇论文中,关于汉语国际传播理论探讨的有21篇,关于海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有5篇,关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师资问题的有7篇,关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教法研究的有6篇,关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教材研究的有3篇。这几类论文都紧密围绕汉语国际传播,几类论文加起来有42篇,占到报告论文的78%。并且,这次会议所报告的汉语国际传播理论探讨的论文,几乎涉及到了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各个方面: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研究;汉语国际传播国别问题研究;汉语国际传播体制、机制与发展问题研究;汉语教学的本土化问题研究;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的典型个案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的有关标准研究;汉语国际传播史研究,等等。这些论文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所取得的新成果。

其余的十余篇论文,分别围绕第二语言习得、文化教学和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

三、学术视野广阔,新鲜见解多,富有启发性

这次会议聚集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也有英语教学领域的,还有汉语本体研究领域的专家。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视野非常广阔,出现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富有创新性的观点。比如,马庆株先生从语文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一语双文”的主张;张西平教授在报告指出,汉语传播也是一种语言接触,通过研究汉语传播的历史,可以发现汉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痕迹,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些线索,更好地认识汉语史。张教授的报告还提示我们,学习者的语言也可以对目的语产生影响,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学习者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吴勇毅教授介绍的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代表们的共鸣。李宇明教授提出的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的问题是我们此前未曾思考过的。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对于我们开展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分会场,也出现了不少新选题、新方法、新观念。比如杨丽娇老师介绍的为来华泰国高中生开设的家政课给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陈晨老师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俞蓓老师报告的国际汉语教师文化认同问题以及她的研究方法都给人以启发;阚茜、徐铮老师介绍的中英文电子搭档语言学习方式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次会议很好地体现了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的三条办会原则:打通国内语言学与国外语言学的阻隔,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工作;打通中文界与外语界的学科界限,通力协作,相济互补,为搞好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共同努力;打通汉语语言学、汉字学、汉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的阻隔,拓宽学术视野,推进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四、热点多,信息多,成效好

这次大会内容丰富,讨论热烈。两天的会议中,代表们不仅了解到美国、法国、韩国、缅甸等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还围绕汉语国际传播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且就某些问题达成了共识,传递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声音。

(一)大会的热点问题

1、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和核心任务

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核心任务又是什么?是汉语言文字教学?还是传播中华文化?是单核心?还是双核心?这些问题引起代表们的热烈讨论。陆俭明先生指出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应该是为世界各国建造一座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问题。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应该以语言为工具开展文化传播?还是应该以文化为工具来开展语言教学?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和激烈讨论。

2、汉语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动因问题

汉语能否成为全球性语言?汉语国际化的道路到底能走多远?这些问题引起代表们的关注和讨论。吴应辉教授梳理了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的过程与原因,指出了汉语成为全球性语言的可能性与长期性。对此,有的代表持乐观态度,有的则持审慎态度。

关于汉语怎样才能成为世界强势语言?汉语国际传播的动因是什么?李宇明教授提出了经济动因说,吴应辉教授提出硬实力说,俞志强教授又补充了移民因素、地域接近因素、语言内部团结性因素等其他因素。

3、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本土化问题

有研究者谈到本土化和国别化的区别,辨析了本土教师与教师本土化、本土教材与教材的本土化等概念的区别。有学者质疑汉语教学到底要不要本土化?本土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用有多大?关于如何实现本土化,学者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陆俭明先生提出一个问题: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到底是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还是应该通过本土化教材来实现?

关于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如何实现?汉语教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是应该编写一些贴上“本土”标签的教材?还是应该先把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必须掌握的汉字、词语、语法点等研究清楚,并以此作为本土化教材编写的基础?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汉语教师的本土化,如何实现教师的本土化?本土教师的范围是什么?是否应该包括华侨华人?这些问题也引起代表们的关注。

4、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问题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动力、学习效果都会产生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习动机更能够带给学习者强大的学习动力呢?到底是工具性动机更容易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还是汉语的社会价值更容易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还是汉语及汉语教师的魅力更容易激发学习动力?代表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代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案例,俞志强教授指出,应该区分带有普遍性的学习动机和特殊性学习动机,目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五花八门,我们应该抓住那些带有普遍规律的学习动机。

(二)大会传递出的一些声音

1、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成功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汉语教师的本土化;二是汉语教学进入对象国的基础教育体制中。只有这样,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语言传播的动因复杂多样,经济、硬实力是重要动因,除此之外,移民、地域接近、语言的内部团结性等也是影响语言传播的重要因素。

3、只有中国强大了,特别是硬实力(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强大了,汉语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语言,也就是成为强势语言或全球性语言。

4、汉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展示汉语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对汉文化的认同,这将有助于他们学好汉语。

5、应努力提高汉语的社会价值,只有当说汉语成为一种时尚,学习汉语成为风气,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6、教材的使用大于教材的编写。

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理事会名单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理事会名单

(2013年7月)

理事长:马秋武

副理事长:凌德祥、吴应辉

常务理事(以姓氏拼音为序,共11名):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马秋武(同济大学)、施向东(南开大学)、孙宜学(同济大学)、吴川(日本大学)、吴应辉(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吴勇毅(华东师范大学)、杨耀邦(香港商业商会)、曾毅平(暨南大学)

理事(以姓氏拼音为序,共49名):白乐桑(法国教育部)、蔡永清(上海管理干部学院)、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陈晨(中国人民大学)、陈东东(美国西东大学)、崔显军(天津外国语大学)、冯忠芳(泰国法政大学)、郭红(天津师范大学)、郭曙纶(上海交通大学)、郝桂秀(和合快捷汉语)、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朝红(天津大学)、李红印(北京大学)、李奎泰(韩国关东大学)、李志凌(云南民族大学)、梁宇(高等教育出版社)、林秀琴(首都师范大学)、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刘荣(四川大学)、刘玉屏(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陆丙甫(南昌大学)、骆峰(中国人民大学)、 马秋武(同济大学)、潘先军(大连外国语大学)、潘玉华(昆明理工大学)、亓华(北京师范大学)施向东(南开大学)、孙宜学(同济大学)、王建勤(北京语言大学)、王觉非(美国弗里曼基金会)、王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振来(辽宁师范大学)、温云水(天津外国语大学)、吴川(日本大学)、吴应辉(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吴勇毅(华东师范大学)、夏长青(内蒙古赤峰学院)、杨耀邦(香港商业学会)、叶婷婷(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俞志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曾常红(湖南师范大学)、曾毅平(暨南大学)、翟艳(北京语言大学)、张晓慧(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雪平(河南大学)、赵贤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赵杨(北京大学)、郑通涛(厦门大学)、朱瑞平(北京师范大学)、

秘书长:凌德祥

副秘书长(常务):孙宜学